5月19日18:45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“古韻巧手,雅韻傳承”勵能課堂授課項目“非遺纏花”順利開展。讓我們在纏花的世界裡,尋覓時光的痕迹,感受文化的傳承!
“纏花”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詩人宋祁《春帖子詞·皇後閣十首》中的“寶幡雙帖燕,彩樹對纏花。”古人多愛以花為飾,簪于發間,由于新鮮花朵保存時間不長,于是機智的古人想出了一個點子,用傳統工藝——纏花,來留住鮮花的美。纏花工藝源于明,盛于清,是一種以絲線、紙闆、金屬絲為材料的傳統造花工藝,經過一系列加工,制作出來的成品被古代女子作為發飾。現今,纏花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單中。
纏花是多種藝術的結晶,融彙了繪畫、剪紙、景泰藍、刺繡、編織、雕塑等工藝的特點,既具有工筆畫的精細逼真,還用到與景泰藍工藝相似的銅絲勾繪形态,應用刺繡的用線技巧,使得每件作品都具備雕塑的立體生動感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鳥、獸、蟲、魚、花、果、漢字等,均可用纏花制作。
首先,由小老師高小穎為同學們揭開了纏花的神秘面紗,詳細講解了纏花的曆史和意義,并為同學們演示了纏花的操作及注意事項,讓同學們對這項技藝有了初步的認識。

随後,小老師讓大家選擇自己心儀的非遺纏花款式,并讓大家領取手工藝品的材料。


最後,在實操環節,同學們跟着視頻節奏一步一步地嘗試制作。起初,同學們的動作略顯生疏,但在小老師的耐心指導下,大家逐漸掌握了技巧,作品也逐漸成型。最終,同學們都完成了自己的纏花作品,獲得了一次獨特的文化體驗。



DIY手工制作和非遺文化結合,讓中華文化得以延續。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同時,還注重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。在課堂上,小老師們引導同學們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,并将其與現代審美相結合,創造出既具有傳統文化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。提升同學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,讓更多的大學生充分重視并喜愛中國的傳統文化,讓纏花這種藝術形式綻放出新的風采,讓非遺傳承“出彩”又“出圈”。